科学·真理与谎言·诡辩

          ——驳斥徽州改为黄山市、拒绝恢复徽州与原省辖黄山市的几条理由

                      刘晖

  1987年,徽州的—些人为了抢夺省辖黄山风景区的管辖大权和黄山市的牌子,提出了几条理由,制造“大黄山”舆论,鼓吹撤销徽州搞大黄山市。在撤销徽州设立大黄山市后的十几年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严重弊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后,全国上下、安徽省上下一致呼吁恢复徽州、恢复原省辖黄山市时,有些人又抛出这么几条理由,拒不恢复徽州和原省辖黄山市,这几条理由究竟是什么,能否成立,请看:
(一)黄山自古属徽州,徽州不可没有黄山,黄山不可离开徽州。
(二)黄山与徽州分治,黄山就成了孤岛,失去了依托,只有屯溪才是黄山的依托。
(三)太平县改为黄山市是小马拉大车,徽州改为黄山市是大马拉大车。
(四)黄山与徽州分治,就是人为地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割裂开来。
(五)屯溪有机场、铁路,所以要把大黄山市政府驻地放在屯溪。
对此,本人以事实作依据,逐条予以反驳。

(一)关于“黄山自古属徽州”问题 徽州的某些人提出:“黄山自古属徽州,黄山不可离开徽州,徽州不可没有黄山”,并以徐霞客的一句话“薄海之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矣”为依据,反对1983年国务院设立的省辖黄山市,反对恢复1983年的省辖黄山市和成立以“两山一湖”为格局的黄山特区的建议。笔者认为:
(1)黄山属于全安徽、全国人民、全人类。国之瑰宝黄山是中国著名山岳风景名胜,1990年底又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黄山属于全安徽、全中国人民、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既不属于徽州,也不属于太平(县)。
(2)黄山自古属宣州、徽州、池州三地,并不属徽州一地所有。从地理上看,面积154平方公里的黄山坐落在皖南宣城、徽州、池州三地区的交界处,处于皖南的地理中心,具体位置是在太平县和歙县之间,黟县、休宁不沾边。黄山四大门:南大门在原歙县汤口,东大门、北大门、西大门都在太平县,若按县界分,黄山光明顶、汤岭关、乌泥关以南为歙县,以北为太平县,黄山精华景区北海、西海均在太平县境,黄山景区四分之三在太平县境。
从水系上看,黄山景区内36大峰,72小峰共108峰,只有桃花峰、云门峰、浮丘峰三座山峰南坡的水流向新安江,其它105座山峰和上述三座山峰北坡的水全部流向太平县经青弋江进入长江(即黄山景区内98%的水都是流到太平县境),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的水经桃花溪、逍遥溪到汤口转180度大弯掉头北向流向太平。地理、地形、水系这一客观事实充分说明黄山风景区处于徽州与宣城、池州分水岭的北部,属于长江流域的风景名胜(见附图)。
从行政区划隶属的历史方面来看:唐朝以前,太平县属泾县,后从泾县划出,设立太平县、旌德县,一直属于宣州府、宁国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县划归池州行署管辖。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日》中写道:“石耳为山蔬珍品,惟宣州黄山最佳。”李时珍、徐霞客同为明朝两大名人,哪位名人对黄山的归属说得更准确?再者,行政区划隶属的变动是历史长河中常有的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全国常见,以历史上某个名人的一句话作为千古不变的依据实在可笑。
(3)黄山在解放前已单独划归省政府直辖。黄山为花岗岩地貌,峭壁悬岩,不长粮食,古时无人居住。唐宋以来,只有少数和尚、道士在黄山建了些寺庵观院,没有归属何方管辖,歙县设立黄山巡检司也只管到汤口一带的居民。汤口由于是个峡谷地形,不产稻米,当地居民直到解放初期仍到黄山西大门太平县焦村购买大米。黄山四个大门东、北、西三大门都是盆地,盛产稻米,生活富裕,加之黄山就在门口,所以黄山明清时代的登山石路都是太平县人出资修建的。1929年,黄山西门焦村人陈少峰写了一本《黄山指南》的书,配上照片(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用照片将黄山风景公诸于世)在上海出版后,引起轰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导致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许世英、张治中、张大千等人在南京发起筹建“黄山建设委员会”,着手开发黄山,发展旅游,随后成立了黄山管理局,归安徽省政府直属,一度还归南京中央政府直属,并且划定黄山管理局的辖属范围南到歙县汤口、东到太平县的谭家桥、北到太平县的甘棠镇(即今天的黄山区政府驻地),西到太平县的焦村栗溪坦,这是有历史文件可查的(见1988年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第431、432页《安徽省政府公函》)。
解放后,黄山风景区一直归安徽省政府直辖。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提出“建立黄山特区”的战略,以发展旅游事业,随即黄山管理处升格为黄山管理局,着手筹建黄山特区。1983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太平县批准成立了省辖黄山市(即“黄山特区”),安徽省政府又下了文件,决定暂时保留黄山管理局,逐步过渡,山上山下合二为一——一套班子。当时黄山市的范围比民国政府时期黄山管理局辖区范围更大些,主要是因为太平县又出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人工湖——太平湖,所以把太平全县划了进来,南面只划进了歙县的一个公社(黄山公社即现在汤口镇),休宁、黟县未划一个乡村。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黄山自古属徽州”根本与事实不符,是篡改历史,歪曲地理。
(4)中央政府,省政府有权调整行政区划。“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央政府根据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从大局出发,经常要调整行政区划。上海原属江苏省,海南原属广东省、重庆原属四川省,后来都划出来成立了直辖市和省,经济发展更快,这是铁的事实。以上变动难道江苏省、广东省、四川省不能批准吗?难道能够说:“上海自古属江苏,上海不可离开江苏,江苏不可没有上海;海南自古属广东,海南不可离开广东,广东不可没有海南;重庆自古属四川,重庆不可离开四川,四川不可没有重庆”吗?就徽州行署的驻地——屯溪而言,原属休宁县,后来单独划出,一度还是省辖市,难道能够说:“屯溪自古属休宁,屯溪不可离开休宁,休宁不可没有屯溪”吗?1983年,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了加强黄山的保护,同时又发展旅游事业,以带动整个皖南三个地区和安徽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撤销太平县,成立省辖黄山市,徽州就不允许吗?提出“黄山不可离开徽州,徽州不可没有黄山”,甚至还有人说什么:“把黄山从徽州划出去天理不容,法理不容”、“1983年的省辖黄山市是一个怪胎”等无法无天的胡言乱语,公然与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唱反调,与当时中央政府所作出的决定相对抗,这分明是在搞地方割据!难道徽州是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一个地方吗?这么多年来,黄山徽州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不顾国家大局,大搞地方割据,把黄山徽州地区搞得乱七八糟,徽州不像徽州,黄山不像黄山,严重丑化了安徽形象,同时也在丑化徽州自己,如果全国各地都这样搞,中华人民共和国岂不回到了一盘散沙、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那叫什么统一?
黄山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它永远屹立在中国皖南的地理中心,谁也搬不走它,除非地球发生地壳移动,它永远是徽州的邻居,黄山归省管,那是由于黄山本身的价值和地位来决定的。在美国,国家级公园全部归中央直管,许多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的专家也提出成立国家遗产局管辖全国国家级的文物和风景名胜。黄山归哪一级政权管辖是国家利益之所在,它不是以某某人和某某局部地区当权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关于“黄山与徽州分治,黄山就失去了依托,成了孤岛,只有屯溪才是黄山的依托”问题
笔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首先要明白什么叫黄山的依托,所谓黄山的依托,第一是对黄山能起到保护作用;第二是有利于黄山的管理;第三是有利于黄山的开发建设;第四是对黄山的旅游业能提供后勤基地的保证作用。
1985年,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组织,庄严承诺:要竭尽全力保护好本国境内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并传给子孙后代。因此,黄山的核心问题是保护第一,保护是硬道理,保护压倒一切,保护黄山只能依托黄山区,而不是徽州屯溪。山东省会济南是有名的大城市,距泰山仅42公里,比屯溪距黄山几乎近一半,政治、经济实力和人口,屯溪与之无法相比,而且泰山还有部分景区在济南市的两个辖区之内,但是泰山并不归济南管辖,将泰安市作为泰山的依托基地,因为,就近保护管理泰山,泰安比济南更有利方便得多。同样的情况,四川的峨眉山风景区选择近在眼前的峨眉山市,并未选择距离不太远的地级乐山市;福建武夷山市也是如此,就近选择了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而未选择地级南平市改为武夷山市。
1981年11月,全国许多著名专家云集黄山,讨论评议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一致提出就近在太平县建立黄山依托基地,道理就在于此。
(1)要有利于保护黄山。黄山的保护只能靠黄山周围乡镇,这些乡镇全部坐落在原黄山市(现黄山区)行政区域内,屯溪远在黄山百里之外,无法起到保护黄山的作用,远水救不了近火。黄山保护的关键问题是必须实行“山上游,山下住”、“上班上山,下班下山”,就近建立黄山依托基地,避免在景区内搞大量旅游生活设施,以免破坏黄山风景,带来污染;让游客和职工在山下住,只能住在紧靠黄山风景区的山脚下,以方便游客和职工尽快进入景区,减少路途时间,以让更多的时间精力在风景区尽兴游览和工作。根据黄山周边地形,黄山北大门是建立黄山依托基地的惟一选址。屯溪远离黄山,让游客和职工住在屯溪,往返黄山近三百多里,疲于奔命,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在路途上,这将大大损害游客的利益和游兴,增加职工劳累强度,因此屯溪根本不适宜作为黄山依托基地,它只能是部分游客的中转站,只能成为徽州经济和文化的依托基地。
(2)要有利于管理黄山。黄山是国之瑰宝,设立黄山市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管理好黄山,让世世代代人民受益,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部1986年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黄山市政府驻地紧靠黄山,就近管理,才能有利加强黄山的保护管理,取得事半功倍之效。1983年建立的黄山市政府驻地选址在黄山北大门,与黄山景区近在咫尺(9公里),建市的三、四年间,有力地保护管理了黄山,而1987年建立的(大)黄山市政府驻地设在屯溪,遥控黄山,鞭长莫及,事倍功半,多次出现重大事故:1988年4月,国宝迎客松树根被挖断158根;1994年1月,玉屏楼被大火烧毁,如果那天晚上不是下雨,整个黄山都有被烧毁的可能,中华民族的瑰宝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这个损失,谁能赔得起?1992年8月,几百农民围攻黄山管委会,发生冲突,伤几十人,在国内外影响很坏;1995年,在北海宾馆门口又发生大规模械斗,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山上与山下分治,黄山北大门依托基地不用,而在景区之内大搞开发,增加常住人员达6000多人,使黄山景区内出现严重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恶性循环大破坏。铁的事实证明,把屯溪作为黄山依托基地是绝对错误的决策。
(3)要有利于开发建设黄山。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的开发建设已超饱和,急待开发建设的是黄山北大门,然后是西大门、东大门。1983年设立的黄山市政府驻地在黄山北大门,离黄山风景区北大门仅9公里,西大门18公里,东大门28公里,而1987年设立的(大)黄山市政府驻地远离黄山北大门131公里,西大门140公里,东大门96公里。孰利孰弊,不言自明。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黄山市的设立有利于屯溪的开发建设,屯溪成为黄山市的开发建设中心,黄山仅仅成立开发建设屯溪的资金供应地,本末倒置,而黄山脚下的黄山北大门依托基地却被封闭、闲置,这是完全违背国务院设定黄山市的宗旨和国内外游客的愿望的。因为游客主要目的是游黄山,是来观赏绮丽的大自然风光和享受优美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以消除长期生活在吵闹繁华、污染严重的大城市的不适之感,如果再让他们滞留在屯溪这样热闹的小城市,仍然是车水马龙、噪音污染,那就完全违背了游客的主要愿望,损害了游客的游兴了。
(4)要能提供黄山旅游发展所需的后勤供应。1983年设立的黄山市有13万亩耕地,200万亩林业用地,5万亩茶园,18万亩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很大,粮、油、肉、蛋自给自足有余,历来供应黄山。黄山所需的蔬菜,1987年原黄山市已能解决80%,不足部分可从安庆、贵池、徽州等地调进。随着生产发展,结构进一步调整,就可全部解决黄山的副食品供应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地区的经济都不是封闭的,而是互通有无的,这是由当今市场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专家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发展,不在于能自给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经济优势。比如说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岛国,若要按徽州主要领导的说法,日本岂不是要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原黄山市的经济优势是旅游经济,原黄山市单一的旅游经济功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消费性的城市,以货币回笼或外汇收入为其主要国民生产总值构成,随着黄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但需要徽州供给它部分农产品,而且还会扩大到整个皖南地区甚至安徽全省全国,这是选择黄山作为皖南经济发展次级生产核的必然结果,是皖南经济振兴的一个必然过程。原徽州地委主要领导认为黄山和徽州分开,会割裂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能不说是缺乏应有的经济知识,也缺乏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观念”。
(三)关于“太平改为黄山市是小马拉大车,徽州改为黄山市是大马拉大车”问题
徽州的一些人为了迷惑视听,蒙骗上级,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应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才能带动黄山旅游的大发展——“太平县经济力量薄弱,黄山市设在太平,拉不动黄山旅游发展,是小马拉大车,徽州地区经济力量雄厚,撤徽州搞大黄山市,将黄山市设在屯溪,可带动黄山旅游大发展。这个理由表面看起来好像可以成立,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回事,请看以下历史和客观事实: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黄山特区”,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发展黄山旅游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首先要保护好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如何做到二者兼顾,专家们提出:扩大黄山管理局辖区,就近在黄山北大门(太平县)建立依托基地,把黄山管理机构、旅游设施、职工生活区迁出景区到基地上来,成立黄山市(黄山特区)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大力投资基地建设,避免景区出现城镇化,这样既能保护黄山,又能发展黄山旅游。以今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个决策极具科学预见性,非常英明,是一个科学论断,根本不存在所谓以太平的经济力量来拉动黄山旅游发展的问题,而是由安徽省政府这匹大马来拉动黄山的旅游业大发展。
另外,黄山风景区内的容量是有限的,要将游客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而不是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在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后,更应竭尽全力保持它本身的自然原貌,维护它的真实性、完整性,能把黄山原状保存下来就是最大功绩,就是履行了《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太平建立依托基地,山上山下合为一体,不在景区内大搞人工建设。
在1987年撤销了徽州改(大)黄山市后,黄山管理局由省政府直辖改为市辖,原省辖黄山市改为市辖黄山区,市政府驻地改到屯溪,山上山下分而治之,黄山管理局(现黄山管委会)等大量机构和职工生活区仍在风景区内发展膨胀,所谓“大马”徽州屯溪的经济实力弱得很,当时连一个县级市的标准都不够,在建市后非但没有向黄山风景区投入一分钱,反而巧立名目、甚至利用职权源源不断地从黄山风景区内违规提取大量资金建设市政府驻地屯溪,并大搞形象工程,一个只有10万人口左右的市政府驻地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的居民根本享受不到市政建设的利益)竟建起了华东最大的音乐喷泉城市广场(世纪广场)以及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卡丁车场、规模很大的立体电影院等许多连年严重亏本的形象工程。为了在黄山景区内搞到更多资金,无视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无视国家、地方法规和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规定,在风景区内大搞开发建设,新建、扩建、改建大量豪华宾馆、饭店、招待所,以得到更多利润(把大量的负担通过黄山门票、食宿费的大提价转嫁到游客身上),宾馆升级,工作人员又大大增加,于是又增加职工生活设施,游客和常住人口大量增加又使用水大大增加,于是大建水库,铺设供水管道,这种竭泽而渔,根本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黄山风景区背上了(大)黄山市这个庞大机构和市政府驻地建设的沉重经济负担,根本不是什么大马拉大车,恰恰相反,游客容量有限的黄山小马怎么能经得起(大)黄山市的这种拉法?如此不堪重负,是对黄山世界遗产保护的严重威胁,也是对黄山世界遗产的社会公益性的严重挑战,是对广大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
“小马拉大车”用在黄山背上(大)黄山市的沉重包袱才是最恰当不过了,根本不是什么太平(小马)拉不动黄山(大车)的发展问题。
(四)关于“黄山与徽州分治就是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割裂”问题

1987年,北京大学著名社会学专家江美球教授指出:“根据国际旅游界的标准,在直径50公里范围内,以景点的典型性,分布的集中性来划分,皖南主要有三大旅游区,一是九华山旅游区,它集文化景现与自然风光于一身,互为生辉;二是黄山旅游区,包括黄山、太平湖、樵山神仙洞,是典型的自然风光风景区,以黄山为代表;三是徽州文化的人文景现旅游区,以其地方文化为特色。这三个旅游区在地域上、历史渊源上、声誉的形成上、今后的发展中各自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可谓各具特色,可互相组成旅游路线,或是与全国的其它旅游区组成旅游线路供人们游览,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从以上分析来看,原徽州地委一些人提出“把黄山与徽州分而治之,就是人为地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的人文景观割裂开来,对发展整个皖南旅游业极为不利”的说法是根本没有道理的。综上所述,黄山风景区的历史发展与徽州的历史发展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黄山既不是因徽州文化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而徽州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和黄山的名声兴衰密切相关,这与九华山的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互为生辉、休戚与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清时,徽州经济文化在全国声名赫赫,而当时的黄山还在沉睡之中,只有少数文人去黄山探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业,黄山才以它突出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黄山旅游区与徽州旅游区分而治之,是大旅游区的分工问题;是为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地区优势,扩大吸引力,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如同苏州、无锡同属华东大旅游区,在地域上接近,但分而治之、形成各自的特色而共同发展一样,无需成立大苏州市或大无锡市,行政区划不是国界线,不存在所谓游客玩了黄山,再去徽州,需办“出国”手续问题。游客去黄山、徽州等地,畅通无阻,游客要去哪里是游客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经济等因素来决定的,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国界线都不会成为游客的阻碍了,根本不存在黄山与徽州分治就是人为地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割裂问题。
大旅游区可以跨地区、跨省界,但旅游区规划不能取代行政区划,旅游只是经济部门中的一个行业,而行政区划是要考虑政治、经济、历史、 自然地理、行政管理、人民生活、民族区域等各方面因素,旅游不能压倒一切,不能因为要发展旅游业而置徽州的历史文化、地理、主要经济农林茶工贸于不顾,违反地名管理法规,撤销徽州,成立大黄山市,人为地把黄山徽州硬拼合在一起,其效果如何,已被十几年来的实践所证实是两败俱伤,不但砸了黄山的牌子,而且也毁了徽州文化这一名牌!
(五)关于“屯溪有机场、铁路,所以要把大黄山市政府驻地放在屯溪”问题

笔者认为:
(1)屯溪机场、火车站仅仅是部分游客去黄山的中转站,而不是游客的停留中心和游览中心。屯溪离黄山还有70公里路程,游客下了飞机、火车还要转乘长途汽车去黄山,游客千里迢迢,是奔黄山而来,不是奔屯溪机场而来。
(2)机场、火车站不是行政区划的根本依据和原则。
(3)机场、火车站归民航、铁道部门管理,不归地方政府管理。
(4)飞机、火车只是部分游客的交通工具。今后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高速、高等级公路,汽车是游客的主要交通工具,飞机运送游客的数量是有限的。黄山的客源主要是从黄山北面来的多(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上海、南京、杭州的游客都是乘汽车直接到达黄山,快捷方便,不需要经过屯溪或在屯溪停留,如果坐火车经屯溪再转乘长途汽车到黄山则增加一倍时间,还有中转之麻烦。
(5)行政区划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俗生活、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不能仅仅因为屯溪有机场、铁路,而违背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特征、违背地名管理法规、违背民意,撤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独具特色、闻名中外的徽州;更名为“黄山”名不副实,丢掉徽州名牌,造成一笔无形资产的巨大损失,其价值无法估量。难道徽州文化的品牌价值还不如屯溪机场和火车站?非要把黄山市政府迁到屯溪?
(6)发展黄山旅游业,更应加强黄山资源的保护。将黄山市政府驻地从黄山脚下改到远离黄山70多公里的屯溪,舍近求远,事倍功半,鞭长莫及,谈何加强对黄山的保护?难道屯溪机场、火车站比黄山风景区更有价值?
(7)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发展旅游必须以维护游客利益为第一要务。因为屯溪有机场、火车站,就把远离黄山的屯溪改为黄山,造成黄山地名错位和处处皆黄山的混乱局面,严重扰乱了黄山和徽州的旅游市场秩序,误导欺骗游客,南辕北辙弯弯绕,如此严重侵害游客利益,分明是骗游客的钱。如此改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根本违背了“三个代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
(8)地理位置是不可改变的,交通是可以改变的。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能静止地看待当前的情况。原安徽省辖县级黄山市有充分的地理条件可建飞机场,也可把铁路引进来,何时建,只是时间问题。福建武夷山1989年设立省辖县级市,当时也没有机场、铁路,几年以后机场铁路都有了,1992年建成机场,1997年底通铁路。湖南张家界也是如此,原来没有机场,后来也建起了机场。
(9)黄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最近又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它的保护至关重要。黄山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旅游,旅游不能压倒一切。现在国内国外许多景区为了加强保护,都在严格限制游客数量,而(大)黄山市的一些人却片面强调黄山机场的作用,高喊大力发展国际旅游,要把黄山建成国际旅游重要目的地。请问:中国本身就有13亿人口,加上世界各国的游客,黄山能容纳的了吗?如此搞下去,黄山岂不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热闹的天上都市了吗?黄山还能保持人间仙境吗?黄山还能成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吗?
综上所述,徽州一些人提出的几条理由根本不能成立,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后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更加证明:1983年撤销太平县改为黄山市(黄山特区)是科学是真理;而1987年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是一个荒唐无知的严重错误,必须予以坚决纠正。

(本文作者为民革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www.hslh.net)

 
您的意见及建议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HSLH.net © 2003